搜索
集团新闻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集团新闻

茶亭里的社交复兴

发布时间:2025-08-25

  “邻曲时时来,抗言谈在昔。”1600年前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社交图景,正在当代公共茶室中悄然复兴。随着“银发经济”的蓬勃发展,中景恒基专家团队凭借对老年群体生活状态与心理需求的深度洞察,发现茶亭社交成为满足老年群体社交需求的重要途径。老年群体在品茗论道间重拾往昔记忆,增进邻里情谊,享受社交带来的乐趣与温暖。中景恒基更是致力于将茶亭社交融入森林康养,通过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融合,为老年群体打造一个既能享受自然之美,又能促进社交互动的综合性康养空间。

1756084663299988.jpg


  一、茶亭社交的千年基因

  陶渊明在《移居》中曾写道:“春秋多佳日,登高赋新诗。过门更相呼,有酒斟酌之。”这恰好描绘了银发族所渴望的非正式社交场景。心理学研究表明,65岁以上人群对“分享经验”的需求强度是年轻人的2.3倍。而民宿中的茶亭,恰好以低门槛、高文化认同的特性,成为“经验输出”的理想载体。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“共在”(Mitsein)概念,强调人通过共同活动建立本质联结,这与茶亭的社交功能不谋而合。茶亭的环形座位布局(直径不超过3米,便于眼神交流)和共享茶器设计(如需双手传递的粗陶壶),均暗合这一理念。

此外,中景恒基研究团队还发现,明代文震亨在《长物志》中提到的“茶寮宜精舍”,与现代老年群体追求的“有质量的独处,有温度的共处”需求高度契合。

  二、从茶亭到社群:民宿如何成为“情感基础设施”?

  民宿之所以能成为“情感基础设施”,关键在于其空间营造与社群联结功能。通过物理载体的转化,如设置茶亭、院落等空间,并配以围炉茶席等设计,民宿促进了非正式社交的发生,创造了“偶然相遇”的场景。同时以兴趣为纽带组织活动,将短暂住客转化为持续互动的“情感共同体”。此外,民宿还通过提供在地文化体验,如手作非遗、节气餐饮等,激活集体记忆,使民宿成为承载人生故事的实体媒介。

1756084701310427.jpg


  在这样的环境下,茶室不再仅仅是品茗之地,而是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、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桥梁。当陶渊明笔下“斗酒聚比邻”的畅快,遇见海德格尔“诗意共在”的哲思,一席茶便化作了这个时代最温情的“社交算法”。


相关内容

010-83319999